会上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逐个发言,从近期的案例中自我剖析、直面不足。
这条铁路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,极大促进了非洲之角地区经济发展,成为中非合作的一个生动缩影。中国和非洲国家向来是风雨同舟的好朋友、休戚与共的好伙伴、肝胆相照的好兄弟。

今年年初,中国援非盟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(一期)项目竣工。10年间,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幻,中国人民始终同非洲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,中国始终尊重非洲、热爱非洲、支持非洲,同非洲国家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。与此同时,中非投融资合作不断推进。助力非洲发展,中国讲一个诚字。3月25日是中国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10周年。
(林子涵)《 人民日报海外版 》( 2023年03月25日 第06 版)。当前,中非合作不断向全方位、多层次、高质量发展,走在国际对非合作前列。总之,传统哲学视域下,历史存在虽然被赋予动态性,但历史发展的终极形态仍是封闭的、被决定的,在此情形下,历史毫无主动可言。
由此,以实践为逻辑支点,历史发展的面纱被揭开。历史主动是人类在认识历史进程、遵循历史规律、顺应历史大势、主动担当使命中展现出来的主体气质和行动品格,是人类追求着自己目的的实践自觉。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、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、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,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蒸汽机的发明,开启了工业革命。
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但经济发展还有不少短板,一些产业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。当前,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,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先机。

铁器农具的使用,促进了农业大发展。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3年03月24日 09 版)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,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: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科技创新,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,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。要充分发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支撑作用,就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全方位培养、引进、用好人才,让人才队伍持续壮大、人才效能持续增强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硬实力、软实力,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。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。
要在世界发展潮流中占据主动地位,不断巩固和扩大优势,必须敢于创新、善于创新。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改进了劳动工具、提高了劳动生产率,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。

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、拥有了一流科学家,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宏观展望,要求建成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、文化强国、体育强国、健康中国。
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,由于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,科技创新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,更是生存问题,是增强生存力、竞争力、发展力、持续力的根本所在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进行统筹安排、一体部署,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,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。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科学规划布局,加强基础研究,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,形成创新合力,以踔厉奋发、奋起直追的精气神,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。面向未来,必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来支撑民族复兴伟业。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,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,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。
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,哪个国家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。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、创造新伟业,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,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更好发挥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事业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作用。
计算机的广泛应用,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到来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科技是关键,人才是根本。
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,以体制机制变革释放新的活力和创造力,以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机遇,大力推进理论创新、实践创新、制度创新、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,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,努力占据时代发展制高点。牢牢抓住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、人才这个第一资源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,坚持教育优先发展、科技自立自强、人才引领驱动,加快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,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我们就一定能赢得优势、赢得主动、赢得未来
无人机技术的进步,提高了作业效率,让种植大户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。二是喷洒量大,普通无人机每分钟喷洒12升,这种无人机则是22升。在现场,新野县植保站技术人员张涛拔起两株麦苗,查看苗情,麦苗长势很好,一般有三到四个大分蘖,如果管理到位,能够实现丰收。42岁的史振海流转土地1700多亩,种的全是小麦,他5年前就开始用无人机给小麦施肥打药。
□本报记者 李运海3月22日,在新野县王集镇史井村的一块麦田里,4架无人机正在麦田上空灵巧地穿梭,喷洒营养液。我请来了‘飞手,用无人机给小麦喷洒营养液。
麦田的承包者史振海说:目前小麦正处在拔节期,对营养需求量大。给1700多亩地喷洒营养液需要多长时间?如果4架无人机同时连续作业,只需要3个小时。
张涛说:目前,新野县的麦苗没有发现条锈病、赤霉病等病害。采用无人机作业,施肥打药精准,轻松高效。
用无人机喷营养液,价格也便宜,一亩地只需要7元。科技助力,无人机正在替代人工劳动,成为春管的主角。史振海说:使用无人机省时间、省人工,降低了春管成本。史振海说,他的麦田已经用无人机打过一遍防控药物,确保抓好春管保丰收。
一旦发现,我们会按照要求,发现一点、控制一片,发现一片、控制全田,做到应治尽治,把病害控制在发病初期。史振海说,人工作业的劳动强度大、时间长,还有中毒风险。
极飞科技新野授权服务站负责人王竖声介绍,与普通的无人机相比,正在作业的这种无人机有两个特点,一是容量大,可以装药或营养液50升,一次可喷洒50亩,而普通的无人机容量只有12升自1月1日起,这一活动已吸引了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新疆、广西、天津等地11万余名选手参与海选。
甲骨文识读大会初赛,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举行。接续120余年,甲骨学人步履未停。 |